陕西师范大学社科优秀成果专题推介(一)︱《陕甘宁文艺通论》
《陕甘宁文艺通论》
2024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作者:李继凯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27060-9
中国国家版本馆CIP数据核字第2024MC0022号
出版时间:2024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在文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借鉴中国古典文献学、史料学、版本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注重“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相统一”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统一”,从多个角度对陕甘宁文艺的历史特征、党的文艺方针及其发展方向、理论批评与艺术教育、社团报刊及其体制规范、作家专题与文本分析等进行学术研究,并从文献资料的考订辨析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贯通的探讨,旨在揭示中国现代文艺发展进程中,革命文艺从苏区文艺到陕甘宁文艺或解放区文艺,以及当代中国文艺之间的历史关系,并对代表性作家作品及其文艺实践进行深度考察,探讨并展现20世纪中国文艺尤其是红色文艺发展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学术价值:
第一,陕甘宁文艺研究是认识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认识现代中国革命与社会,认识当代中国诸多文化与文学现实问题的重要路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中,作为革命文艺内涵所指的陕甘宁文艺不仅是新的人民的文艺及新中国文艺的示范和雏形,上承五四、左翼时期的文学传统,下启十七年及新时期至今的文学路向,是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文学历史坐标,同时,陕甘宁文艺形成的人民的文艺及党对文艺的领导等党的文学观念,大众化的美学选择与文艺体制的建构,以及在培育和弘扬无产阶级核心价值观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等,都对当时和后来文艺的发展,产生了根本性作用与深刻影响。
第二,陕甘宁文艺研究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艺传统和现代五四传统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人民介入现实、改变现实,创新与升华当代中国文艺文化美学生态的重要方式。这也意味着,陕甘宁文艺研究在当代中国文学话语研究中具有元叙事作用。一方面,陕甘宁文艺所建立的文学规范显性地呈现为一种话语权威,支撑起新意识形态下文艺体系中的文学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的合法性运转;另一方面,它隐性地内化为当代文化中所具有的特殊文化传统和精神品格,并作为中国经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渗透于中国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
第三,陕甘宁文艺研究是反映人民中国建设进程,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上下求索,寻找中国道路、创建人民国家艰辛历程的重要证明。陕甘宁文艺作为吸收、鉴取和凝聚了中国传统民间智慧与外国文艺理论及其艺术形式的大众化文艺形态,以其“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艺术样式,真正意义上践行了文学与社会现实、与广大民众密切结合的时代诉求,具有鲜明的先锋性、民族性与现代性特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文化的发展繁荣及其艺术选择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依据,也为加强与改进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及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历史借鉴。
成果特色:
第一,史论结合与宏微兼具。成果在全面掌握及反映陕甘宁文艺运动及其文艺实践等文献史料的来源、价值和利用的基础上,以历史意识和史学视角切入研究,亦即奔着贴近历史语境的原则,揭示中国现代文艺发展进程中,革命文艺从苏区文艺到陕甘宁文艺或解放区文艺,以及当代中国文艺之间的历史关系,并对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及其文艺实践进行深度考察,探讨并展现现代中国文艺发展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第二,方法独特与问题突出。成果立足于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与学术基础之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美学的观点与历史的观点相统一”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统一”等理论方法,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史料学与版本学等具体方法,从多个角度及其层面探讨了陕甘宁文学文献史料整理和研究的学术视角及其具体途径,并突出强调了陕甘宁文艺的历史特征、党的文艺方针及其发展方向、理论批评与艺术教育、作家专题与文本分析等问题。
第三,视野开阔与特色鲜明。成果注重于对档案文献、民间收藏和口述史料等资料整理与利用,因而在研究路径和方向的选择上呈现出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自觉意识,同时注重探讨人民性的确立与陕甘宁文艺发展的深切关系,尤其在作家专题新探及其文本、手稿的再解读、书法文化、艺术教育及陕甘宁边区儿童文学和教科书编写的研究,民间文艺与陕北“红色歌谣”的研究,以及文献资料的来源类型梳理及其“副文本”阐释上显示出本成果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