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科研成果>>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社科优秀成果专题推介(二)︱《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

发布日期:2025-10-18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研究》



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22804-4

出版时间:2023年4月

核心观点

成果以广义的“文体观念”为线索,兼顾抽象的文论话语与具体的文学活动,整合了“文体理论批评”“文体意识”“文体思想”等不同研究路径;认为文体是形式、内容、功能三者的有机统一,共时性上体裁与题材共同构成文章,历时性上文体的内涵和外延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强调整体视域与专题论域、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结合,将文体观念与政治、社会、文化因素相联系进行考察。成果系统探讨了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生成、演变及其分类研究,结合文献考据与理论分析,揭示了文体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及学术价值,旨在解决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生成机制、历史演变路径及其分类体系的形成问题。通过梳理从先秦到唐宋的文体观念史,探讨“文体”如何从官守、巫祝等活动中逐步独立,并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确立其地位。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中国古代文体发展脉络,还能为现代文体学理论提供历史依据。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上,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史研究既属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基础研究,又涉及政治学、史学、社会学、宗教学、哲学、考古学、文献学、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其性质决定了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的选择:

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在“大文论”的宏通文艺思想史视野下,以经史子集四部中各种类型的文体学文献资料为基础,纳入书论、画论、乐论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理论批评史料中的相关文体文献,并结合不同时期的文学史、经学阐释史、史学史、政治史、思想史、哲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等与文体观念密切相关的学术文献,既注重观念形态和理论话语形态的文体思想阐发,又注重各种各样的文体、文类的体式与体制的观念性因子的析解,以及集文方式、类分手段等形式载体之观念考索,从而全面立体地呈现各个时期文体观念的发生发展和演进历程。

文献分析的方法。文体观念研究应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既要全面地搜集辑录每一个时代具有文体观念意义的文献史料,同时又要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文体观念文献进行个案研究,从而管中窥豹,以经典文体文论典籍来透视这一时代的文体观念概貌。通过对历代文论经典及具经典性的总集、选本、书目、类书的细读和深鉴,逐一识别和搜罗出相关的文体观念言论或意涵资料,厘清历代文体观念文献的分布形态和存在特征。

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在中国古代文体观念的专题研究中,无论是淬炼经典文论中的文体观念和辨体意蕴,还是寻绎总集选本中的文体分类观念,都要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再进行纵横比较,从中探寻中国古代文体观念演变的共同规律来。

实证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是具体而微的实证研究,从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史的实际出发,再现和还原文体观念发生的本初生态。以此为基础,借鉴西方文体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体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体观念进行合理的现代阐释。

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既注意梳理早期文体形态及观念嬗变的基本脉络,也注意个案的考察探索,做到二者的相互支撑与补充。

研究意义

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史不仅是文学史的一部分,也是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创作实践,为重写文学史提供了新视角。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史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而言意义重大。之所以如此言之,原因在于:文体思想观念发展史的研究是适应文体学研究拓展与深化所需的合乎逻辑的学术演进;文体思想观念史研究不脱离文体形态学研究而另有侧重,就是更加注重思想、理论、批评学层面的开掘,从而可以为文体形态学研究提出阐释学方面的支持与借鉴;文体观念研究与文体形态研究、文体批评研究、文体分类研究四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互相观照、互动互补、互相促进的共享性关系,从而优化中国古代文体研究及其学科建设的内部结构关系,共同促进中国文体研究的学术、学科生态之优化与发展,促进中国文体研究之学术、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本书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包含唯物史观视角、文学观视角、文学史与批评史视角、文体学思想和文学思想史视角以及西方文体学视角。由于文体观念史研究既属于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又与历史学、考古学、思想史等学科关系密切,更与文学观、文学史、文学批评史、文学思想史等研究领域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多视角审视中国古代文体观念史,才能对文体观念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作出科学客观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