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新闻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社科新闻>>正文

《陕西日报》:“一带一路”倡议的超越与共赢

发布日期:2017-10-17     作者:     浏览数:    分享到:

2017年8月,我校马瑞映教授应邀为社科联举办的大型公益讲座“长安讲坛”进行主题演讲。10月11日,《陕西日报》在理论版(第7版),以《“一带一路”倡议的超越与共赢》为题,对此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专版刊登。同时,陕西宣传网于10月12日对文章进行了全文推介。

陕西省社科联主办的“长安讲坛”是我省人文社科知识宣传教育普及的一张亮丽名片,自2005年创办以来,在全省各地累计举办讲坛近千场,受众达20多万人,是我省社会科学知识的科普基地、人文素养的涵养高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阵地,曾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工作要点。讲坛坚持以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文素养为宗旨,以宣传普及、文化惠民为目标,以汇聚百科、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风格,满足广大干部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了更好地彰显我省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传播陕西好声音,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省社科联将遴选部分精品讲座内容,不定期的在陕西日报刊发,供大家交流学习。

网站链接:

陕西日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71011/html/page_06_content_000.htm

陕西宣传网:http://www.sxxc.gov.cn/content/2017-10/11/content_15430921.htm


   

全文如下:

“一带一路”倡议的超越与共赢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遗产之一,是古代中国通向外部世界的交通大动脉。它承载着货物转运、知识传播以及文化交流的使命,是主导世界历史进程、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重要通道。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投资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在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一些国家相继推出新丝绸之路计划,旨在继续加强相关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为契合全球性发展,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弘扬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谱写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一、耀眼的古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及欧洲、北非的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绸和纺织品多经此道西运,故有此名称。“丝绸之路”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提出;20世纪初,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丝绸之路》中确定了它的基本内容。古丝绸之路在不同历史时期中的路线有所不同,并存于草原、沙漠等陆上和海上,且因其贸易货品的不同,亦被称为“玉石之路”“香料之路”“瓷器之路”等。

  古丝绸之路分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大约从公元前138年起,即始于西汉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自此之后,沿线地区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日趋频繁。后来,尽管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中断数次,但都一再被商贸活动打通,在隋唐、蒙元时期均达到空前繁荣的状态。这条经济大动脉长近万里,跨越不同区域的异质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中西方物质特产和精神智慧的大交流和大融合。再后来,随着经济与社会中心的变迁,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趋于没落。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构成全球早期贸易网络的重要路线。其起于西汉时期、兴于隋唐时期、盛于宋元时期,至明初时期达到顶峰,明朝中后期,因海禁而逐步衰落。“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最先由法国汉学家沙畹在《西突厥史料》中提出。时隔半个世纪,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中正式使用这一名称,认为“海上丝绸之路”大约在10世纪前后开始成为东西方主要贸易通道。实际上,在唐德宗时期,杨良瑶曾奉命作为外交使节航海出使西洋,他最远抵达今天的伊拉克等国家和地区。在南宋时期,国家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术和航海术蓬勃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事件,就是明朝初期郑和七下西洋。明朝中后期之后,国家实行禁海政策,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随之走向衰落。
  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珍贵的遗产之一,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空前宏伟的商贸交通大动脉,是人类追求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重要表现。它连接起世界诸多地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促进了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其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散射出耀眼的光芒。
  二、“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国际比较
  在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和全球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资本投资和文化交流活动再度活跃起来。世界相关国家开始不断推出“新丝绸之路”计划方案。进一步了解不同国家的相关方案,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更好地实现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
   1.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
   1997年,美国学者提出联通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方案,这是其“新丝绸之路”计划的雏形。2005年,这一构想得到具体化发展,主张以阿富汗为中心,推动中亚、南亚在政治、安全、能源和交通等领域的合作,建立一个新地缘政治板块,从而实现美国在中亚和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2011年7月20日,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印度金奈作演讲时,对外正式宣布“新丝绸之路”计划,并称这一计划的实施将使经济走向繁荣,使中亚、南亚地区趋向稳定。然而,随着希拉里在总统大选中的失败,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2.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
   2010年1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成立“关税同盟”,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同年7月,统一海关法,促进相互之间的商品流通。2012年1月,启动“统一经济空间”,包括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建立竞争统一的原则和规则、抵制第三国非法劳动移民等方面,其最终目标是建成欧亚经济联盟,保障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在各成员国境内的自由流通。2017年5月,欧亚经济联盟与国际铁路联盟签署谅解备忘录,将推进铁路运输领域的一体化进程。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俄罗斯专家认为,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具有利益契合点,双方可以相互协作、实现双赢。
   3.日本“丝绸之路外交”
  日本为保障其进口能源的渠道具有多元性和稳定性,推出了“丝绸之路外交”战略。1997年,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提议将外交重点转向欧亚大陆,主要定位在中亚及高加索八国,并称之为“丝绸之路地区”。第二年,日本通过政府要人互访、设立大使馆、对外援助等方式,推进相互之间的政治与经济交流。2004年,日本设立“中亚五国+日本”的战略机制,通过彼此外长定期会晤来促进其政治对话、经贸合作及文化交流。2017年5月,日本及中亚国家外长会议宣布将进一步促进其人员交流与商贸合作。
   4.印度“新丝绸之路”方案
   印度“新丝绸之路”,又称“南北走廊”计划。2000年9月,由印度、俄罗斯和伊朗三国发起,计划通过修建铁路和公路等,建成一条从南亚途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的货运通道。相比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贸易路线,这一通道可以将行程缩短一半以上,且降低了货运成本。近年来,印度政府又相继提出多个类似的方案,从2008年的“香料之路”到2015年的“棉花之路”,其基本共同点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贸易活动,推动经济、文化交流。
   5.哈萨克斯坦、伊朗等“新丝绸之路”项目
   在2012年外国投资者理事会第25次全体会议上,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宣布实施“新丝绸之路”项目。他提出,哈萨克斯坦应成为欧洲和亚洲之间独特的桥梁,在欧亚运输走廊上应建立起统一的、具有世界水平的贸易物流、金融商务、工艺创新和旅游中心等。2014年11月,纳扎尔巴耶夫又宣布“光明之路”的新经济计划,发展国内运输网络,将哈萨克斯坦打造成为欧亚大陆交通运输网络的高地;并以此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连接其与中国、欧洲和中东的各个市场。伊朗在2011年正式宣布启动“丝绸铁路”计划,建设一条连接本国、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的铁路,以铁路贯通运输线,被称为“丝绸铁路”。此外,还有诸多国家以此为基础发布“新丝绸之路”方案。例如:2005年,乌克兰、俄罗斯和匈牙利就创建欧亚交通走廊开展合作;2013年,韩国倡议建设“丝绸之路快车道”等方案。
   6.欧盟的“新丝绸之路”项目
   在国际组织的层面上,欧盟提出“欧洲-高加索-亚洲运输走廊”(TRACECA)纲要,致力于建设欧洲-黑海-高加索-里海-中亚的运输通道,实现区域经济贸易与合作。中亚和高加索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在市场,对欧盟具有强大吸引力。一方面,这一纲要力求扩大欧盟的国际影响,加强沿线地区在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形成经济贸易网络;另一方面,力求开辟一条新的欧亚运输走廊,摆脱其对传统经济贸易路线的依赖。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与重大成就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支持。“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新经济发展区域,将成为“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以经济贸易的深度互联互通为目标,发展面向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合作经济带。具体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以及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2015年3月,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从时代背景等多方面诠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容,指出“一带一路”以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为共建原则,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重点要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领域与沿线国家合作,积极开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破地区经济发展瓶颈,推进金融、能源等领域的合作,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至今,“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积极响应和广泛支持,并在丝绸之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巴经济走廊、中欧班列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的丝绸之路基金,自2014年12月成立以来,为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项目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2017年5月,丝绸之路基金又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
2016年,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到2017年6月,该行成员国总数从最初的57个创始成员国增至80个,其在专项投资、金融合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目前,该行已批准16个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涉及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缅甸、阿曼、阿塞拜疆、印度、格鲁吉亚等9个国家。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在公路、铁路、港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欧班列将已有的欧亚交通运输干线串联起来,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丝路快车”。目前已开通的13列班列,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铁路、口岸、海关等方面的密切合作,成为国际物流陆路运输的骨干力量。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合作也在不断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的高校之间密切合作,建立了多个大学联盟,数百所高校参与其中,在双多边交流培训、互派留学生、科研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同时,一些常设或不定期的丝绸之路人文交流论坛和学术论坛,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民心相通。此外,政府与高校之间也深化了人文交流的方式和内容,如陕西省政府与教育部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共建协议,将有力推进陕西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
2017年5月,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是“一带一路”建设最重要的成果,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光明前景。“一带一路”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只要沿线各国和衷共济、相向而行,就一定能够谱写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篇章,让沿线各国人民共享“一带一路”共建成果。

四、“一带一路”倡议的超越性

2017年5月,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30多个国家、70多个国际组织参加。在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坚持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丝路精神的核心内容,倡议共同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是对丝路精神的现代践履,是实现国际社会共同繁荣与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更具超越性。
  “一带一路”倡议的超越性,首先表现在其对历史的超越。“一带一路”倡议既传承了历史,又超越了历史。千百年来,丝路精神薪火相传,成为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在继承古代丝绸之路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睦邻友好的基础上,“一带一路”倡议更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给予了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强劲的动力。在旅游、教育等合作领域,“一带一路”打造了更加璀璨的“繁荣之路”;在空间上,“一带一路”更是突破传统限制,通过中亚、西亚等重要区域,连向欧洲,实现沿线各区域间的互联互通。特别是中欧班列的开通,不仅为欧亚大陆带来了新的机遇,而且促进了东亚、西亚和南亚经济辐射区的形成与发展。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的超越性表现为开放包容的大格局,既有协调国内东西部平衡发展的长远考量,又有促进沿线国家及域外地区共同发展的恢弘视野。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看,“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一体两翼”原则,要打破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加强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联系,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分散开发的建设格局,实现东西互济、海路相连的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发挥国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深化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不设国别范围,不搞排他性制度设计,不谋求地区事务的主导权,坚持对所有沿线国家以及域外地区平等开放,实现真正的兼容并蓄、包容共生。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的超越性表现为国际社会的互利共赢,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之多、覆盖面之广,并非单个国家所能主导。因此,其倡议的核心就在于互联互通,主要包括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由此推动亚欧经济的整体性发展。与此同时,丝绸之路基金护航“六大经济走廊”,更充分反映了中国与相关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体现了“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示范意义。“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沿线国家优势资源的互补共赢,不仅为其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也传达了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共享的理念,承载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一带一路”向世界展现出中国和平发展、开放包容以及互利共赢的价值理念和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联合国安理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给予高度肯定,呼吁各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首次载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其中,旨在促进亚洲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建设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是多个国家共商、共建的合作成果。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未来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由此,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将惠及世界各地。
  五、“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是促进沿线国家与地区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为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相关各国必须秉持和平稳定、开放包容的理念,优化创新机制与合作共赢平台,促进均衡发展、共享发展,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首先,和平与发展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必须保障国家与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只有稳定的环境,才能催生沿线不绝于耳的驼铃声和繁荣的商业贸易。其中,中亚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地区之一,各国必须携手努力提升其安全防卫能力,保障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实现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和各国人民的和平友好。这是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面对合作中的利益问题,相关国家必须求同存异、包容发展,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不竭动力。“一带一路”倡议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沿线国家的利益契合点和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经济贸易发展和文化交流互动。同时,对于难以达成合作协议的利益诉求,相关国家应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暂时搁置争议。只有超越利益的隔阂,激发各国的发展潜力,才能走上“繁荣之路”。
  再次,优化、创新各国互联互通机制,实现“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建设集开放性、灵活性和广泛性为一体,兼顾各国的现实与长远利益,以此实现国家与地区互通互联,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推进经济贸易发展。同时,要创新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的人文交流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最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共赢,体现了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当今世界,人类已发展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今天,中国站在新的起点上,愿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发展契机,尊重每个国家的发展权利,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积极参与,携手努力、共同担当,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走向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交流与融合,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合作大计,是推进各国合作交流的开放机制,是丝绸之路发展的最佳模式,是打造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重要保障。